切换到宽版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360
金币
29083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00
斑龄
0
道券
1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3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06-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18-11-24) —
辨血症方法

什么是血证?什么是血病辨证?血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属性为阴,故称为“阴血”。缘其为营气化生,又有营运特性和营养功用,所以又常称为“营血”。中医认为血是由水谷精微中的营气,以及体内的津液,在内脏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且肾所藏的精气也能通过化髓而生血。血液生成以后,存在血脉之中,全身血脉彼此贯通,构成了以心脏为中心的闭环通路,所以《内经》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在脉内的运行方式是循环的,其“往复不已,环周不休”。血液之所以能在体内沿着血脉“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循行,是在心、肝、脾、肺多脏腑共同协调而配合之下实现的,这些脏腑的作用又通过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两种作用力量对立统一,相互协调之下完成的。其中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是体现于血脉、肺朝百脉、肝疏泄气机之中,气的固摄作用又是脾统血、肝藏血功能共同配合的结果。血液就是在其不断循行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发挥着营养,濡润作用,同时也运载着各种物质,传递各种信息。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一旦影响了血的生成,或者影响血液的循行及其重要作用的发挥,都可引起血的病证发生。所谓血病辨证法是指根据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察病证的方法。

           血在人体经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可濡养脏腑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脏腑之营养,筋脉之柔和,肌肉之丰盛,容颜之润泽,体力之充沛,无不与血密切相关,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任何原因导致血液的生成及运行障碍,均可产生血的病变。病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病位广泛。

  以下主要讨论血病证候,血病证候主要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血脱证、血燥证。应注意相似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血虚证

          所谓辨血虚证,是指对体内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或心悸,失眠,多梦,或手足拘挛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后期,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

       [机制分析]血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当其不足之时肌肤黏膜下红色成分减少,故见面、舌、唇、甲色淡白之症。脏腑经脉失于营养,所以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

                  ③血虚证以心、肝两脏为多见,故有心悸、失眠多梦,或头晕目眩、手足拘挛麻木、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病症的定位症状。

            此外,对本证的辨证要注意,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常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久病不愈、瘀血内阻、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及各种急慢性出血等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不寐、健忘、中风、虚劳、眩晕、头晕、头痛、痉病、血病、便秘、发热、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的辨证。应与血脱证、阴虚证等相鉴别。

二、辨血瘀证

                辨血瘀证指对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瘀证又称血凝证、蓄血证。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阻塞于经脉之内,或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中,均称为血瘀。由血瘀内阻所引起的病证,称之为血瘀证。常由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因淤血所瘀阻的部位及形成淤血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主症表现为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面、唇、齿龈及眼周紫黑;妇女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次症表现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肢体麻木或偏瘫,腭黏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精神狂躁。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淤血,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机制分析]血行不畅,运行阻滞是本证主要病机。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形成淤血的原因很多,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淤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是气虚而推运血行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淤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淤血。

             由于淤血内积,使气血运行受阻,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血瘀证的突出症状,其痛具有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的特点,皆因有形淤血停积于局部,气血不得通达之故,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血未流行,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移。出血是由于淤血阻塞脉络,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之故,由于所出之血停聚未行,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阻脉络,血行障碍,全身缓慢而持久的得不到气血温煦濡养,故可出现面色黧黑,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症。瘀久不消,血液亏少,营血不能濡润滋养肌肤,则皮肤粗糙干涩,状如鳞甲。淤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腹壁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

              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有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脉络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而成气滞血瘀证或血瘀气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合而为病,而为瘀痰互结、瘀热互结等证。瘀血既成,正常之血必少,新血的化生亦受影响,故血瘀可致血虚。血瘀而阻碍气化,影响水液的输布,可成血瘀水停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行不畅,瘀阻体内为主要病机。

                    ②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色紫有块、皮肢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③临床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瘀阻证、肺血瘀证、肝血瘀证、胃肠血瘀证、瘀阻胞宫证、下焦蓄血证、瘀阻肌肤证等。

                    ④由于引起血瘀的病因不同,临床上常有兼证出现,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痰瘀互结等。另外血瘀影响气化,阻滞水液的输布。因此还可形成血瘀水肿证。

              此外,对此证的辨证还应注意具备两项以上主症,或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或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有外伤、脑震荡、出血、手术、月经异常及精神异常病史。常有气虚、气滞、痰阻、寒凝等兼证。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怔忡、发热、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眩晕、中风、噎嗝、黄疸、臌胀、癫狂、痉病、痛经、经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热证、气滞证等相鉴别。

三、辨血热证

                 辨血热证指对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耗伤阴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热证又称热搏于血证。临床以耗血、动血、伤阴症状与热象共见为特征。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热证。常由外感火热邪气,或情志过极,化火生热,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提前,量多,或崩漏,或局部疮疡红肿热痛,或伴身热,口渴,心烦,甚则躁狂,舌质红绛,脉数。

                [机制分析]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由于热在血分,必然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伤阴耗液,故表现热盛动血或局部血行壅滞的证候特点。血热证既可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即温热邪毒内传,深入血分,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又可见于其他杂病中,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量多,崩漏等;外科疮疡病中所表现的皮肤、肌腠等组织的疮疖疔痈及内脏的痈肿等,皆可由血热所致。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妄行为主要病机。

                    ②以各种出血(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和实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身热、口渴、心烦或躁狂、舌质红绛、脉数等热象和伤阴的症状。此外本证还具有出血量多,色鲜红,病势较急的特点。血分火热炽盛有外感、内伤之别,本法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法”。

          本法常用于对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疮疡、发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燥证、血瘀证、热入营血证等相鉴别。

四、辨血寒证

               辨血寒证指对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寒证又称血冷证,寒客血脉证。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寒证。常由外感寒邪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 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发凉,得温痛减,遇冷痛剧,或少腹拘急冷痛,或妇女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畏寒肢冷,喜温恶寒,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

              [机制分析]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有收引、凝滞的致病特点,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由于寒在血脉,必然阻滞血液运行,故表现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症。由于血寒证属实寒证的范畴,故实寒证中的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以及寒凝脉络证等,都可视为血寒证。血寒证以见寒证,局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弦涩等为寒证的主要依据。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伤血脉,血行不畅为主要病机。

                    ②以身体局部冷痛和寒性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喜温恶寒、肢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等寒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发凉,或妇女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等血寒证的症状。

            此外,对血寒证的辨证还应注意,本证必须具备主症或具备次症中的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常见于年高体弱、阳气素亏之人,多有感受外寒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冻伤、中寒、脱疽、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的辨证。应与气滞证、血瘀证等相鉴别。




  五、辨血脱证

                辨血脱证指对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慢性出血致严重阴血亏耗,阳气衰少,脏腑组织失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脱证又称脱血证。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出血,面色苍白,天然不泽。次症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清冷,汗出如珠,口唇爪甲淡白,心悸怔忡,气微而短,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淡白,脉空虚或芤,或微细。

                [机制分析]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当突然大量出血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所以本证以大出血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气息微弱,昏迷、大汗淋漓等气随血脱的特点。

  [辨证要点]

                  ①突然大量出血为主症或出血量多的病史.

                  ②伴有大汗出、气息微弱或昏迷等气脱特点。症状兼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

           本法常用于对吐血、衄血、便血、咯血、呕血、崩漏、产后大出血等病的辨证。应与血虚证相鉴别。

六、辨血燥证

               辨血燥证指对体内精血亏夺而致机体失于滋润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血燥证又称内燥证、津枯血燥证、血液枯燥证、血分枯燥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皮肤干涩、口燥咽干,面色淡白无华。次症表现为毛发干枯,肌肉消瘦,或皮肤瘙痒,粗糙鳞屑,肌肤甲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肢体发麻。舌红苔干,脉弦细数。

        [机制分析] 血有滋润濡养作用,如若血液不足,失于滋润故见各种干燥枯涩的临床症状。

       [辨证要点]

                    ①精血不足,失于滋润为主要病机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之一加两项次症及典型舌脉。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有津液耗伤病史。

                    ②有津血不足的症状。

                    ③有干燥枯涩之干涩、口燥等症状。本法常用于对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后期,如噎嗝、积聚、虚劳、便秘、闭经、湿疹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虚证、血虚证、血热证等相鉴别。

            这里主要对血的失常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进行了讨论。血和气一样,都是生命活动赖依存在的主要物质,故《内经》说:“血者,神气也。”“血气者,人之神也。”一旦血的不足,濡养功能减退,或者血的运行失常,都会引起全身多脏腑发生病证。因此血病辨证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等临床各个学科,这里所讨论的六种血病辨证内容,是诸多病证中共性规律性方法,临床应用中要举一反三,灵活对待。

什么是血证?什么是血病辨证?血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属性为阴,故称为“阴血”。缘其为营气化生,又有营运特性和营养功用,所以又常称为“营血”。中医认为血是由水谷精微中的营气,以及体内的津液,在内脏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且肾所藏的精气也能通过化髓而生血。血液生成以后,存在血脉之中,全身血脉彼此贯通,构成了以心脏为中心的闭环通路,所以《内经》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在脉内的运行方式是循环的,其“往复不已,环周不休”。血液之所以能在体内沿着血脉“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循行,是在心、肝、脾、肺多脏腑共同协调而配合之下实现的,这些脏腑的作用又通过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两种作用力量对立统一,相互协调之下完成的。其中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是体现于血脉、肺朝百脉、肝疏泄气机之中,气的固摄作用又是脾统血、肝藏血功能共同配合的结果。血液就是在其不断循行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发挥着营养,濡润作用,同时也运载着各种物质,传递各种信息。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一旦影响了血的生成,或者影响血液的循行及其重要作用的发挥,都可引起血的病证发生。所谓血病辨证法是指根据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察病证的方法。

                血在人体经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可濡养脏腑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脏腑之营养,筋脉之柔和,肌肉之丰盛,容颜之润泽,体力之充沛,无不与血密切相关,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任何原因导致血液的生成及运行障碍,均可产生血的病变。病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病位广泛。

  以下主要讨论血病证候,血病证候主要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血脱证、血燥证。应注意相似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血虚证

           所谓辨血虚证,是指对体内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或心悸,失眠,多梦,或手足拘挛麻木,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月经后期,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

             [机制分析]血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当其不足之时肌肤黏膜下红色成分减少,故见面、舌、唇、甲色淡白之症。脏腑经脉失于营养,所以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

                    ③血虚证以心、肝两脏为多见,故有心悸、失眠多梦,或头晕目眩、手足拘挛麻木、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病症的定位症状。

             此外,对本证的辨证要注意,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常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久病不愈、瘀血内阻、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及各种急慢性出血等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不寐、健忘、中风、虚劳、眩晕、头晕、头痛、痉病、血病、便秘、发热、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的辨证。应与血脱证、阴虚证等相鉴别。

二、辨血瘀证

              辨血瘀证指对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瘀证又称血凝证、蓄血证。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阻塞于经脉之内,或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中,均称为血瘀。由血瘀内阻所引起的病证,称之为血瘀证。常由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因淤血所瘀阻的部位及形成淤血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主症表现为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面、唇、齿龈及眼周紫黑;妇女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次症表现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肢体麻木或偏瘫,腭黏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精神狂躁。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淤血,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机制分析]血行不畅,运行阻滞是本证主要病机。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其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象多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形成淤血的原因很多,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淤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是气虚而推运血行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淤血;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淤血。

            由于淤血内积,使气血运行受阻,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血瘀证的突出症状,其痛具有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的特点,皆因有形淤血停积于局部,气血不得通达之故,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血未流行,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移。出血是由于淤血阻塞脉络,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之故,由于所出之血停聚未行,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阻脉络,血行障碍,全身缓慢而持久的得不到气血温煦濡养,故可出现面色黧黑,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症。瘀久不消,血液亏少,营血不能濡润滋养肌肤,则皮肤粗糙干涩,状如鳞甲。淤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腹壁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

           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有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脉络证、瘀滞肌肤证、瘀滞筋骨证等。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而成气滞血瘀证或血瘀气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合而为病,而为瘀痰互结、瘀热互结等证。瘀血既成,正常之血必少,新血的化生亦受影响,故血瘀可致血虚。血瘀而阻碍气化,影响水液的输布,可成血瘀水停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行不畅,瘀阻体内为主要病机。

         ②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色紫有块、皮肢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③临床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瘀阻证、肺血瘀证、肝血瘀证、胃肠血瘀证、瘀阻胞宫证、下焦蓄血证、瘀阻肌肤证等。

           ④由于引起血瘀的病因不同,临床上常有兼证出现,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痰瘀互结等。另外血瘀影响气化,阻滞水液的输布。因此还可形成血瘀水肿证。

           此外,对此证的辨证还应注意具备两项以上主症,或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或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有外伤、脑震荡、出血、手术、月经异常及精神异常病史。常有气虚、气滞、痰阻、寒凝等兼证。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怔忡、发热、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眩晕、中风、噎嗝、黄疸、臌胀、癫狂、痉病、痛经、经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热证、气滞证等相鉴别。

  三、辨血热证

         辨血热证指对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耗伤阴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热证又称热搏于血证。临床以耗血、动血、伤阴症状与热象共见为特征。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热证。常由外感火热邪气,或情志过极,化火生热,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 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提前,量多,或崩漏,或局部疮疡红肿热痛,或伴身热,口渴,心烦,甚则躁狂,舌质红绛,脉数。

             [机制分析]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由于热在血分,必然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伤阴耗液,故表现热盛动血或局部血行壅滞的证候特点。血热证既可见于外感温热病中,即温热邪毒内传,深入血分,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又可见于其他杂病中,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量多,崩漏等;外科疮疡病中所表现的皮肤、肌腠等组织的疮疖疔痈及内脏的痈肿等,皆可由血热所致。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妄行为主要病机。

                 ②以各种出血(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和实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身热、口渴、心烦或躁狂、舌质红绛、脉数等热象和伤阴的症状。此外本证还具有出血量多,色鲜红,病势较急的特点。血分火热炽盛有外感、内伤之别,本法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法”。

                 本法常用于对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疮疡、发热等病的辨证。应与血燥证、血瘀证、热入营血证等相鉴别。

                四、辨血寒证

               辨血寒证指对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寒证又称血冷证,寒客血脉证。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的寒证。常由外感寒邪伤及血分所引起。

              [临床表现] 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发凉,得温痛减,遇冷痛剧,或少腹拘急冷痛,或妇女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畏寒肢冷,喜温恶寒,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

                [机制分析]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有收引、凝滞的致病特点,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由于寒在血脉,必然阻滞血液运行,故表现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疼痛,或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症。由于血寒证属实寒证的范畴,故实寒证中的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以及寒凝脉络证等,都可视为血寒证。血寒证以见寒证,局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弦涩等为寒证的主要依据。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寒伤血脉,血行不畅为主要病机。

          ②以身体局部冷痛和寒性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喜温恶寒、肢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涩等寒证的一般症状。

         ④有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发凉,或妇女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等血寒证的症状。

         此外,对血寒证的辨证还应注意,本证必须具备主症或具备次症中的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常见于年高体弱、阳气素亏之人,多有感受外寒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冻伤、中寒、脱疽、腹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的辨证。应与气滞证、血瘀证等相鉴别。

   五、辨血脱证

              辨血脱证指对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慢性出血致严重阴血亏耗,阳气衰少,脏腑组织失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血脱证又称脱血证。

              [临床表现] 主症表现为出血,面色苍白,天然不泽。次症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清冷,汗出如珠,口唇爪甲淡白,心悸怔忡,气微而短,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淡白,脉空虚或芤,或微细。

                机制分析]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当突然大量出血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所以本证以大出血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气息微弱,昏迷、大汗淋漓等气随血脱的特点。

  [辨证要点]

             ①突然大量出血为主症或出血量多的病史.

            ②伴有大汗出、气息微弱或昏迷等气脱特点。症状兼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

本法常用于对吐血、衄血、便血、咯血、呕血、崩漏、产后大出血等病的辨证。应与血虚证相鉴别。

  六、辨血燥证

辨血燥证指对体内精血亏夺而致机体失于滋润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血燥证又称内燥证、津枯血燥证、血液枯燥证、血分枯燥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皮肤干涩、口燥咽干,面色淡白无华。次症表现为毛发干枯,肌肉消瘦,或皮肤瘙痒,粗糙鳞屑,肌肤甲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肢体发麻。舌红苔干,脉弦细数。

               [机制分析] 血有滋润濡养作用,如若血液不足,失于滋润故见各种干燥枯涩的临床症状。

  [辨证要点]

               ①精血不足,失于滋润为主要病机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之一加两项次症及典型舌脉。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有津液耗伤病史。

                ②有津血不足的症状。

                ③有干燥枯涩之干涩、口燥等症状。本法常用于对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后期,如噎嗝、积聚、虚劳、便秘、闭经、湿疹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虚证、血虚证、血热证等相鉴别。

        这里主要对血的失常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进行了讨论。血和气一样,都是生命活动赖依存在的主要物质,故《内经》说:“血者,神气也。”“血气者,人之神也。”一旦血的不足,濡养功能减退,或者血的运行失常,都会引起全身多脏腑发生病证。因此血病辨证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等临床各个学科,这里所讨论的六种血病辨证内容,是诸多病证中共性规律性方法,临床应用中要举一反三,灵活对待。
1条评分金币+13
妞妞乐乐 金币 +13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8-11-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wowoni
山庄督察队长

UID: 108

精华: 184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得道成仙

发帖
100505
金币
85754
道行
2447
原创
520
奖券
10510
斑龄
203
道券
162
获奖
1
座驾
两脚走万里
 设备
note11TP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298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8-22
最后登录: 2024-06-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1-19
还真搞不懂这种叫辩血症,第一次听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武当休闲山庄  是一个稳定,和谐,人性化的社区,适宜长期居住!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89
金币
10070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03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21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06-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11-19
这个应该发到医疗保健版面吧?怎么会在这里看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