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33阅读
  • 2回复

[三国演义]三国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89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1-20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2-08-08) —
             <<三十六计>>中的第18计名曰:"擒贼擒王",是"攻战计"系列中的最后一计.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中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人受此启发,便发明了"擒贼擒王"这条计谋.此计用于军事,是指要想打垮敌军的主力,不如先擒获敌军的首领或摧毁他们的首脑机关,造成敌军各部之间因群龙无首,失去统一的指挥调度而乱作一团.在敌方处于混乱之际,再以猛烈的攻势,使得敌人最后土崩瓦解,彻底地为我所击溃.该计有如现代战争中经常采用的"斩首战术".在三国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擒计一:第3回,曹操闻听大将军何进欲召外兵进京,实行兵谏,逼何太后下令诛杀十常侍时,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

          东汉时期,太监干政,乱政已成为国家的一个常态了.正如曹操在第2回里所说的那样:"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阉党势力虽然在桓,灵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并非一朝一夕就生成的.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也是历经数代存在了下来,早已是根深蒂固了,要想把他们全部连根拔起,彻底的斩草除根,谈何容易!对此,作为太监后代的曹孟德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对症下药,曹阿瞒给何大将军开出了这副"擒贼擒王"的药方.先拿一,两个首恶分子开刀,震慑一下其它的阉党,但也给他们一条退路,这样造成宦官们因内部分裂,形成一盘散沙,以防他们抱成一团,做出狗急跳墙之事.等到太监们见到因为我们给了他们一条生路,便纷纷开始内讧,争相出卖同党以期得到活命的机会,从而再也拧不成一股绳,彻底瓦解之时,还不是任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而要对付一,两个罪魁祸首,就容易简单得多了.把这几个民愤最大的人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就是了.那么曹操的建议是不是有用呢?事实证明,是绝对正确.宦官们其实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十常侍中排名第三的蹇硕,就是被另一个中常侍郭胜为了保命,在皇帝刚一咽气,袁绍带领着军队冲进皇宫,准备对阉党下手时,抢先一步,主动宰了蹇硕,取得了何太后的谅解,才使剩下来的阉奴们得以安然无恙的.可见曹操的"擒贼擒王"之计确有其切实可行之处.不过,由于阿瞒的出身特殊,宦官的第三代干孙子,使得大将军何进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认为曹孟德是出于个人原因在为自己的亲属作开脱,有私心在里面.他不但没有接受曹阿瞒的建议,反而给了曹孟德一顿严厉的训斥.曹操在提出他的"擒贼擒王"之计时,究竟有没有私心在里面,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曹公的这条"擒贼擒王"之计应该是当时最稳妥的剪除阉党策略,比袁绍的"召外兵进京,实行兵谏,用武力胁迫最高权力拥有者何太后乖乖就范"的馊主意要高明多了,安全系数也更大了.但却被无德无才,门缝里瞧扁人的何大将军那固执的偏见给弃之一旁.最后造成的后果被曹操给言中了----"乱天下者,必何进也!"何进没有采纳曹孟德的计谋,不仅使得东汉王朝从此开始走上了灭亡之路,而且更让他自己的脑袋搬了家.太监们在何大将军的步步紧逼下,齐心协力,先动起手来了.他们以比何进更为果断的速度迅速团结在一起,宦官首领张让曰:"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阉人们决定孤注一掷,赶快行动起来.用太后的名义召何进入宫,赏了他一刀.将人头掷于皇宫外,宣谕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被何大将军弃置一旁的"擒贼擒王"之计,倒是被他曾经极力要除掉的太监们作为救命的稻草,从地上捡了起来,当作宦官们最后的保命之符.只是大势所趋,纵横东汉天下数十载的阉人们的人生之路已走到了尽头.何进这个常侍们恨之入骨的"贼王"虽然被阉党们成功的擒了,但他们的命运已经无法再得到改变了.看见主子惨死,被激怒的袁绍,曹操带着军队冲进皇宫,大开杀戒,将所有的太监不分青红皂白杀了个一干二净.不但擒了王,连虾兵蟹将都一个也没有放过.对宦官的势力来了个彻彻底底的连根拔!最后曹操的"擒贼擒王"之计没能救得了何进的命;宦官们的"擒贼擒王"之计也没有救得了他们自己的命,而东汉王朝却从此正式进入了历史命运的倒计时.曹操的"当除元恶"之计,应该说是三国里最令人惋惜的"擒贼擒王"之计吧.


        擒计二:第53回,孙权自从赤壁鏖兵之后,久在合肥,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不敢逼城下寨,离五十里屯兵.闻程普兵到,孙权大喜,亲自出营劳军.忽报张辽差人来下战书.权拆书观毕,大怒曰:"张辽欺吾太甚!汝闻程普军来,故意使人搦战!来日吾不用新军赴敌,看我大战一场!"传令当夜五更,三军出寨,望合肥进发.孙权金盔金甲,披挂出马.左宋谦,右贾华,二将使方天画戟,两边护卫.三通鼓罢,曹军阵中,门旗两开,三员将全装惯带,立于阵前.中央张辽,左边李典,右边乐进.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决战.权绰枪欲自战,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曹阵上李典谓乐进曰:"对面金盔者,孙权也.若捉得孙权,足可与八十万大军报仇."说犹未了,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刺斜里径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面前,手起刀落.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乐进回马,宋谦绰军士手中枪赶来.李典搭上箭,望宋谦心窝里便射,应弦落马.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堕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乘势掩杀,吴兵大乱,四散奔走.张辽望见孙权,骤马赶来.看看赶上,刺斜里撞出一军,为首大将,乃程普也.截杀一阵,救了孙权.张辽收军回合肥.


         有许多人认为,孙权在三国里虽有三雄之名,但其实只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文不能舞文弄墨,武不能冲锋陷阵.实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三国大龙套.从书中的有关描写来看,似乎也的确如此.赤壁大战后,孙权将东吴的军队一分为二,一半交由周瑜指挥东进,攻打曹操留在荆州的驻军,兼防刘备;一半由自己带队北上,打败曹孟德留在淮北的部队,扩大自己在江北的地盘.但让碧眼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合肥遇到了平生最强大最凶猛的一头拦路虎,曹操的大将张辽的顽强阻击.更让他想不通的是,他虽击败了张文远的主子,可对威望,兵力远比曹大丞相要小得多得多的张马仔,却至始至终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这不,孙仲谋挟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师,硬是没有打下他认为唾手可得的合肥城.最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对手张辽在知道自己的增援部队赶来后,不但没有退缩,竟然傲慢地向其下了进行决战的"哀的美敦书".这分明是看不起他孙某人,故意在孙仲谋的部下面前嘲笑他不如他哥哥孙策会领兵打仗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恼羞成怒的孙权为了让张文远,也更为了在自己的部下面前显摆自己,孙碧眼决定接受张辽的挑战,并且不用新来的增援部队,只用自己原来的军队来和张文远作战,看看究竟是谁厉害.但很不幸,事实证明,还是张辽厉害,他孙某人的确没有他大哥孙伯符会打仗.张辽的部将李典看见战场上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太史慈和张辽二人不相上下的决斗给吸引住了,立刻想出了一条绝妙的"擒贼擒王"之计,让乐进趁敌军不备,猛冲过去,杀了孙权,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患,不是更好吗?!乐进是心领神会,快马加鞭,如同一道闪电,直向孙权扑去.用尽生平的所有气力,举刀向孙权的脑袋砍去.这一刀砍得也真够狠的,竟然把保护孙仲谋的二位将领手中的两杆方天画戟都给砍断了,可见乐进砍下去的这一刀所用力量之大!一击不成,乐进很聪明,没有和对方继续纠缠下去,而是立刻掉转马头,迅速地离开了,以免被回过神围上来的吴军给包了饺子.他成功地脱离了险境,但吴军中的宋谦不知道是为了弥补由于自己的失职差点让主子归天的过错,还是认为自己的本领对付乐进是绰绰有余,企图露一手给大家伙瞧瞧,冒冒失失地追了上去.结果被李典一支冷箭射了个透心凉,一命呜乎了.正在与张辽鏖斗的吴军大将太史慈感觉不妙,扔下张辽跑回本阵,希望能压住因乐进突袭,宋谦被杀带给吴军的慌乱.张文远不失时机,立刻指挥部队展开了全面的大反攻.最终,这条由李典出谋,乐进实施,张辽跟进的"擒贼擒王"之计,在三人密切默契的配合下,是大获成功.孙权则尝到了自赤壁之战后的第一场败仗结出的苦果.事实也证明了,在带兵打仗方面,孙老二的确不如孙老大.我看要是打遍江南无敌手的小霸王孙策站在阵前,不说乐进敢不敢冒险进行偷袭,就是李典会不会出这条"擒贼擒王"之计,都得打上一个问号!因为孙伯符实在是太能打,太敢打了!由李典,乐进,张辽三人联袂献演的这场精彩纷呈的破敌之战,可谓是三国里最为智勇双全的"擒贼擒王"之计了.


       擒计三:第60回,刘璋听信了张松的花言巧语,迎接刘备入川以帮助自己抵御汉中张鲁的进犯.二刘在涪城见面后,各回寨中安歇.玄德归到寨中.庞统入见曰:"季玉虽善,其臣刘璝,张任等皆有不平之色,其间吉凶未可保也.以统之计,莫若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玄德曰:"季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更兼吾初到蜀中,恩信未立.若行此事,上天不容,下民亦怨.公此谋,虽霸者亦不为也."统曰:"此非统之谋.是法孝直得张松密书,言事不宜迟,只在早晚当图之."言未已,法正入见曰:"某等非为自己,乃顺天命也."见刘备仍不同意.正曰:"明公差矣.若不如此,张鲁与蜀有杀母之仇,必来攻取.明公远涉山川,驱驰士马,既到此地,进则有功,退则无益.若执狐疑之心,迁延日久,大为失计.且恐机谋一泄,反为他人所算.不若乘此天与人归之时,出其不意,早立基业,实为上策."庞统亦再三相劝.玄德只是不从.次日,复与刘璋宴于城中,彼此细叙衷曲,情好甚密.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筵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入,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从事张任亦擎剑舞曰:"舞剑必须有对,某愿与魏将军同舞."二人对舞于筵前.魏延目视刘封,封亦拔剑助舞.于是刘璝,冷苞,邓贤各擎剑出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惊,急擎左右所配之剑,立于席上曰:"吾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又非鸿门宴上,何用舞剑?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命侍卫者尽去配剑.众皆纷然下堂.玄德唤诸将士上堂,以酒赐之,曰:"吾兄弟同宗骨血,共议大事,并无而心.汝等勿疑."诸将皆拜谢.刘璋执玄德之手而泣曰:"吾兄之恩,誓不敢忘!"二人欢饮至晚而散.


          庞统有刘备的二军师之称,这在随刘大耳入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庞凤雏尽管智计过人,名不虚传,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顾道德,急于求成.二刘刚一见面,屁股还没有坐热,他就急着催主子下手,借设宴为名,乘刘璋不备,除掉对方.希望能尽快尽早地用最微小的代价夺取别人的土地和财富.至于道义,已经被庞名士抛在九霄云外去了.而法正也积极为此充当了帮凶的角色,拼命地用一番道貌安然,冠冕堂皇的所谓天命理由鼓励刘备下狠心致他的老东家,老上级刘季玉于死地.庞士元和法孝直为此先后向刘皇叔提出了他们的"擒贼擒王"之计,利用刘璋对刘备的信任,在理应是欢歌笑语的酒宴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刘季玉这个庸懦无能的蜀中之王,以便让刘大耳早日登上西川霸主的宝座.看情形这二人早已经是迫不及待了.当刘玄德认为这样做太卑鄙下流了,拒绝了他们的"擒贼擒王"之计后,他们干脆甩开主子,私下决定自己动手.摆开一场鸿门宴,挑唆魏延以舞剑为名,刺杀刘璋,造成既成事实,让刘备及所有的人不得不接受并承认这个事实.庞,法二士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个人认为他们二人急着要干掉刘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为他们自己打算.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攀龙附凤而已.庞统因相貌问题受到孙权冷遇,气恼之余转投刘备.但还是由于那副难看的尊容而被薄待.最后在孙乾的调和,张飞的推荐下才得到刘玄德的重用.不过他在荆州始终没有作为,好容易得到这么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庞士元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为了显示自己"凤雏"的雅号不是浪得虚名,帮助刘备越早得到蜀中之地,成就霸业,是庞军师的当务之急.只要这样,自己才能顺理成章地因开国第一功臣的特殊身份获得世人的敬畏,并名垂史册,更可以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感到羞愧和嫉妒,要是他们能像苏秦嫂子一样匍匐在自己面前那就更美了.而法正之所以要往老领导刘璋头上狠下一块大石头原因,正如他的老朋友,出卖刘璋的组织者,策划者的张松所说的:"思得明主耳",早就想换东家了.张松在刘璋手下只不过是个别驾,地位不高.法正,包括后面的孟达,则连具体的官职都没有说到.估计比张矮子还低.他们这三个人又都一向是自视甚高,凑在一起就骂旧主子庸暗,有眼无珠.现在卖主投靠了刘备,当然希望新主子及早登上大位,以免夜长梦多.谁都知道出卖可不是那么好玩的事.因此抢在刘璋还没有发觉法正,张松等人的阴谋之前,先擒下璋王是上上之策.所以,庞统,法正急不可待的要实施他们的"擒贼擒王"之计,甚至连没有得到新主子同意的情况下也不管了.只是由于被他们视为废物点心的刘璋身边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将士,在这些人高度警惕,严密的保护下,庞,法二位谋士的"擒贼擒王"之计无奈归于失败.其实看当时的情况,还是刘玄德更为老谋深算.搞政治不能急,得一步一步来.越是高级的政治家,越是要顾及脸面.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连表面上的仁义道德都不要的话,他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所以,幌子还是要的,遮羞布还是不能扔掉的.刘备不是不想夺取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否则他就不会接受张松双手送上的卖主求荣的大礼----<<西川地理形势图>>.刘大耳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以便用一个合理的借口,合法的夺取他人的土地.这就是皇帝和臣子的区别,也是三国里同样以不光彩的手段夺得他人地盘的袁绍最后归于失败,而刘备最终成就了帝业的原因.以后的事实证明,刘玄德当初的拒绝是对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庞士元日后不得善终与他的急功近利的性格脾气,道德沦丧的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庞统,法正二人导演的"鸿门宴",可谓是三国里最不要脸的"擒贼擒王"之计.


          擒计四:第66回,刘备夺得西川后,孙权立刻派遣诸葛瑾去成都向刘大耳讨还被借去的荆州.经过诸葛瑾声泪俱下的真情告白,刘备方才答应先归还三郡以继续保持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当诸葛瑾兴冲冲地拿着刘玄德亲笔签名的归还三郡的文件来到荆州,找关羽交割时,被关公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借口,严词拒绝.孙权知道后勃然大怒,严令鲁肃立刻了结此事.肃曰:"肃已思得一计,正欲告主公."权问何计.肃曰:"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孙权曰:"正和吾意.可即行之."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请关公赴宴.云长看书毕,谓来人曰:"既子敬相请,我明日便来赴宴.汝可先回".使者辞去.得到关羽慨然应允的消息后,鲁肃立刻与吕蒙商议.蒙曰:"彼带军马来,某与宁各人领一支军伏于岸侧,放炮为号,准备厮杀;如无军来,只于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间杀之"计会已定.次日,关云长只坐一只船准时前来赴约.鲁肃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云长谈笑自若.酒至半酣,鲁肃便单刀直入切入主题,要求关羽归还荆州.云长却以:"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给扯开了.鲁肃毫不放松,开始指责关公是不讲理.云长理直气壮地以我们打曹操也出过大力,荆州理应作为对我方的酬劳来反驳.鲁肃是据理力争,指出对方对已经谈好的事不守信用,是背信弃义,希望关羽不要做出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有损其英名.最后云长曰:"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肃曰:"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大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腕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到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头,与鲁肃作别.肃如痴如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三国里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也是京剧中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虽说经现代历史学者考证,此为张冠李戴,应该是鲁肃单刀赴会.由于本文不是为了考证历史,只是针对<<三十六计>>在三国这本书里的一些表现形式,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仅供大家消遣娱乐之用,故对此处的史实部分不作相应的修改.俗语有"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一说,而为刘玄德作此背信弃义之事的最大的帮凶,就是那号称义薄云天的关公关云长.明明都白纸黑字写下,红口白牙说定的事,硬是被关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荒唐霸道的理由给彻底推翻了.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关大刀,似乎只有武力才是唯一解决的办法.三国中最著名的老实人鲁肃终于按捺不住了,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要用铁腕来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江东的领土问题.不过鲁子敬毕竟是个文人,他决定采用"先礼后兵"的方法,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万不得已,才使用武力.他是这样想的,但人家可并没有按他想的那样去做.关羽对鲁肃摆的"鸿门宴"是心知肚明.他采取的对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安排义子关平选快船十只,藏善战水军五百.于江上等候.看吾红旗起处,便过江来;二,选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挎腰刀一口,贴身跟随.由此可以得知,关公压根就没有和谈的诚意.无论鲁肃的讨要荆州的理由多么充分,这场谈判注定是要失败的.果然,对于鲁子敬讨还荆州的要求,关羽是一扯,二横,三推,就是不肯松口.话不投机半句多,正当鲁肃对关公的拒不归还荆州的恶意言行,慷慨激昂地进行指责时.他忘记了一件事,跟不讲理的人讲理是永远讲不通的.关二爷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文人的长处是动口,武人的强项是动手.鲁君子信奉的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动手,关夫子信奉的则是先下手为强.在鲁肃还没有发出动手的信号前,关云长抢先使了个"擒贼擒王"之计.左手抓过鲁肃,右手举着明晃晃的大刀,表面上又做出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与鲁君子谈起了交情.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拿鲁肃当挡箭牌了.关公很清楚,只要擒住鲁肃这个"王",对方就奈何不得自己了.关羽此举,转守为攻,一下打破了鲁子敬的"先礼后兵"的计划,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投鼠忌器,眼见被别人抢去了先机,早就埋伏在两旁等候鲁公命令的江东将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钻进笼子里的猎物,又大摇大摆的从自己面前溜走.关羽的单刀赴会,堪称是三国里最为豪迈的"擒贼擒王"之计.


        战争中,为了打败敌人,各种招数是用之不尽.而消灭对手的指挥员,使对方的指挥系统一下子陷入瘫痪状态,是最为简便和有效的办法.中国民间俗语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蛇这东西虽然凶狠毒辣,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只要打击蛇头后的七寸之地,再凶悍的毒蛇都会立刻瘫软了下来,乖乖地任人宰割.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玩完了."擒贼擒王"计与此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意.此计要获得成功,施计者就必须要有通观全局的本领,能紧紧抓住时机,扩大战果,来赢得更大的胜利.三国中的这四条"擒贼擒王"之计,二条成功了,另外二条失败了.成功者的秘诀就是文章里所说的,对于全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能力,善于抓住机会,击中敌方的要害;而失败者要么是急于求成,反而是欲速则不达,要么是目光短浅,犹豫不决,让对方抢占了机会.三国中的例子告诉了后人,怎样在一大群贼中去擒住他们的"王",才是最好的"擒贼擒王"之计!



本位版权由武当休息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05 21:18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5
citichmcyu 金币 +15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2016-02-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天水寒心

UID: 2013962

发帖
651
金币
10
道行
22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1-01
最后登录: 2016-02-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1-20

Na4 jiu4 hui2fu4 ba5!好吧,那就回复吧!
已经全文下载,谢谢楼主!
1条评分金币-8
zhdf 金币 -8 请勿复制他人回复! 2022-08-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7989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8-06
回 天水寒心 的帖子
天水寒心:Na4 jiu4 hui2fu4 ba5!好吧,那就回复吧!
已经全文下载,谢谢楼主! (2016-01-20 21:59) 

看来你还真的是在灌水。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2022-08-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